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

中国传真新闻中心 中国人物 实业报国 人物风采评论444字数 2812阅读9分22秒阅读模式

中国人物网消息 从参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为连续27载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提供科技支撑,再到新时期探索油田开发技术前沿,王启民,这位大庆“新铁人”不断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助推大庆油田创造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

    他将一生的澎湃激情,都投入到为祖国源源不断“加油”的青春事业中。

    “今天,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的83岁生日。”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会上,“人民楷模”、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发言第一句话,就引得会场数千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共同向这位与大庆油田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人送去祝福和敬意。

    “虽然我头发白了,岗位退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改,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誓言没有变。”王启民说。

    60年来,王启民亲历、见证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一次次依靠科技创新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加油”。

    谈及荣誉,王启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人民楷模,重点是人民。荣誉属于所有大庆人、所有石油人、所有龙江人。”

    与大庆油田同日生的油田之子

    与油结缘,源于王启民无意中的选择。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他,为避开热门专业的竞争压力,考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石油这个冷门专业,没想到却从此迈上了一个巨大舞台。

    大庆油田发现第二年,即1960年,王启民以实习生身份第一次来到大庆。他惊奇地发现,大庆油田的生日恰好也是他的生日。“这是天意啊,注定了我是油田之子。”他感慨道。实习结束,他被评为实习生中唯一的二级红旗手。1961年8月,毕业后他毅然重返大庆,立志为祖国石油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当时的大庆,条件非常艰苦,王启民和石油工人们一起住地窨子、吃窝窝头,风吹日晒、爬冰卧雪,一心一意搞会战夺石油。

    然而,火热的会战却被苏联专家泼了冷水:“中国技术落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大型陆相油田。”

    王启民说:“铁人王进喜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一定要甩掉贫油帽子。”于是他和同伴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决心——“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闯字里的马我们故意写得很大,来表达我们的决心——一定要闯出天下一流的开发水平,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他说。

    从此,王启民与大庆油田的命运紧密相连。探索油田开发规律的使命成为他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油田开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留下了他智慧的结晶。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

    一次次跳进“高科技泥浆池”

    王启民常说:“老铁人是艰苦创业,我们科技工作者要艰苦创新。”带着自发的使命感,60年来,王启民一次次跳进油田开发中的“高科技泥浆池”。

    油田开发初期,由于缺少经验,按照国际通行的“均衡开采”理论,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原油产量下降,大庆油田的命运面临严峻考验。

    “怎么办?光坐在办公室里搞理论不行,要到一线去。” 为了摸清地下油水分布规律,王启民和几个同伴拿起行李卷来到荒原一线。他们白天揣上窝窝头,到井上观察、取资料,晚上进行分析比较,画油水变化曲线,写情况反映,并且自己刻蜡纸、油印报表,一干就是大半夜。当时粮食定量低,饿了就煮几块白菜叶子,蘸上大酱充饥,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夏天,蚊虫成群,一巴掌下去,满手是血点。冬季,帐篷里结满了冰溜,冻得人直打冷战。

    “刚到大庆实习期间,没有房子,我们就在油井旁边盖起了‘干打垒’。早上醒来,身底下的垫子都是湿的。那时候年轻啊,也不在乎什么,不知不觉患上了风湿病。”王启民笑着说起了当年。

    由于条件恶劣,加上过度劳累,他的风湿病越来越重,疼痛难忍,手指头也不听使唤,连鞋带都系不上。大夫说他得的是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终身难以治愈。然而王启民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病情,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有铁人的精神鼓舞,王启民和同伴们把大庆油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当作战场,在油田的地层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在一排排井口之间,整整摸索了10年。他们先后采集、分析了近1000多万个数据,成功绘制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新模式,增加储量近10亿吨,为大庆油田“年产五千万,稳产十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这是他们用“非均质”理论打响的第一场战役,成功挑战国际权威理论,“闯”出了大庆油田自主开发的道路。

    此后,王启民再次挑战极限,突破禁区,用7年时间,通过对1500多口井进行地质解剖、分析,4个试验区45口井的试油、试采,10口取芯井的岩芯测定和分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薄差油层开发技术,开启了地层深处沉寂了亿万年的被认为无法开采的表外储层石油宝藏的大门,实现了变废为宝。大庆油田地下表外层累计为油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约7亿吨,成为油田第二个稳产10年的基石。有人说,这等于是攻克了石油开采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为年轻人成长当好人梯

    凭着一股韧劲,王启民历经各种艰难困苦,成功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科技兴油“长征路”,也收获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但他从没有想过要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

    王启民说,科研项目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自己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油田各级领导的关怀培养、激励鼓舞、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长期不懈地艰苦探索。“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我的知识属于祖国、属于大庆油田。”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启民仍充满激情地在油田开发技术领域艰辛探索。“我虽然离开了科研一线,但要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当好人梯。

    这些年,他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脑子里的储存,都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借用哪些资料,他都有求必应。年轻科研人员遇到了科研难题,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轻科研人员的论文,大到研究主题,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丝不苟地用铅笔修改,并且告诉年轻人,这是平等的探讨,他的意见是可圈可点、可加可减的。多年来,他组织科研人员写出了几百篇科研报告和论文,只要不是他主笔的,不是他亲自负责的,他都坚决不署名。但是,在“审核”一栏里,每次他都认认真真地签上“王启民”这三个字,为的是承担责任。

    1997年,王启民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他将得到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为铁人人才奖励基金,支持和帮助油田科技人才成长。

    从“石油之子”到“国之脊梁”,王启民用铁人般的意志使大庆油田攀上一个个产量高峰,用铁人般的意志打造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精神“高产油田”。他所代表的“新铁人”精神至今鼓舞激励着大庆石油人克服各种困难向着“百年油田”目标迈进。

weinxin
我的微信
中国传真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
中国传真新闻中心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10-22 11:3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sccip.com/renwu/2019/10/22/archives/1579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